未來并不遙遠 探訪中智行無人駕駛小鎮
作者:admin 來源:人民網 發布時間:2019年07月30日
[摘要]近日,記者來到了南京“智谷”,在這里,體驗了正在研發的L4級別無人駕駛,雖然距離我們想象中徹底的無人駕駛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在這里,記者明顯的感受到,無人駕駛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
無人駕駛是現今最熱門的汽車前沿科技,伴隨著5G時代的來臨和人工智能技術的深度融合,無人駕駛被越來越多的提上日程,更有觀點認為,2020年底,小規模量產的商用化無人駕駛就會進入人們的生活,無人駕駛看似很遠,但其實距離我們很近。近日,記者來到了南京“智谷”,在這里,體驗了正在研發的L4級別無人駕駛,雖然距離我們想象中徹底的無人駕駛還有一段距離,但是在這里,記者明顯的感受到,無人駕駛正在一步一個腳印地向前發展。
體驗無人駕駛 未來可能并不遙遠
位于南京紅楓科技園的人工智能小鎮,70余平方公里的園區內有著超過120家人工智能企業、15家人工智能新型研發機構。中智行就是其中之一,在這里,無人駕駛技術正在不斷反復地進行試驗和測試。
說起中智行,很多人可能會表示沒聽過,當然這也并不奇怪,畢竟中智行還是一個剛滿1歲的初創公司。簡單來說,中智行全稱為“中智行科技有限公司”,致力于打造中國的5G+人工智能相結合的無人駕駛技術,并在此基礎上提供出行服務。此次人民網記者就受他們之邀來到人工智能小鎮,體驗無人駕駛技術。
走進小鎮,幾輛頭頂“黑色殼體”的紅旗轎車立刻吸引了記者的注意力。黑色的殼體上布滿了大量的儀器,一條黑色的“大線”連接著車輛的后備廂。中智行的技術總監張振林向記者介紹,黑色的殼體是無人駕駛的“眼睛”,上面整合了單目攝像頭、激光雷達、衛星導航和慣性陀螺儀等硬件系統。據張振林表示,它們可以實時搜集車輛周邊的信息,生成三維立體地圖,精確度目前達到2cm。后備廂內則是無人駕駛的算法單元,相當于無人駕駛的大腦,工程師和程序員通過遠端操作,對車輛進行控制。
當技術發展到一定程度后,除了能夠模擬人類對實時的交通路況進行判斷,并做出反應外,無人駕駛還能夠通過云端連接,了解周圍路網內的實時交通狀況,與整個交通環境融為一體。當然,中智行打造的無人駕駛汽車依然處于試驗階段,但是通過一天的體驗,我們能感受到無人駕駛技術正在切實的發展,并很可能在兩三年后,正式出現在我們的面前。
進入這輛被改裝后的紅旗轎車,駕駛員的位置上依然有人。但他的職責并非駕駛員,而是被稱作安全員。由于目前法規的限制,在任何情況下,主駕駛席都必須有人。另外,由于無人駕駛技術尚未完善,我們也確實需要一位安全員在緊急情況下對車輛進行必要的干預。
車輛的行程是預先設計好的,安全員并不負責指揮車輛行駛的方向。在這一段行程中,我們行駛了大約3公里的路程。人工智能小鎮內的路況相對簡單,車輛和行人都比較稀少。在這樣的情況下,車輛在無人干預下,順利地完成了直線行駛、并線轉彎,甚至還完成了大約40公里/小時左右時速的直線穿樁以及U型掉頭彎。
值得一提的是,在行駛過程中,道路上忽然出現了一位環衛工人橫穿馬路。無人駕駛車準確地識別到了行人,并提前制動,隨后控制車輛繞過了行人。但是這套無人駕駛也并非萬能。在一段路況中,道路的右側為停車位,雖然沒有車輛停泊,但是系統預設的地圖中默認該道路不能駛入。而道路中間為雙黃線,根據交通法規,車輛也不能進行并線超車。在這樣的情況下,當預設道路中間出現了一輛停止的車輛時,無人駕駛系統雖然能夠準確地判斷出障礙物并停車,但是卻無法做出超過障礙物繼續前行的判斷,只好由安全員進行操作,繞過了停止的車輛繼續前行。
對此,中智行的工作人員告訴記者,對于類似的情況,在中智行的無人駕駛試驗過程中,經常遇到,每一次發生,工作人員都會記錄下相關情況,并存入人工智能程序中的記憶單元,當數據樣本足夠多時,這樣的問題就會被無人駕駛系統學習并掌握。此后,當坐在后排的程序員通過連接車輛控制單元的控制裝置,輸入了幾行代碼后,問題就得到了解決。
目前中智行改造的無人駕駛車輛已經可以實現絕大多數路況的完全無人駕駛,像是識別信號燈、并線、轉彎、掉頭,甚至是繞樁都不在話下。另外面對突發情況,無人駕駛車輛也能做出一定的合理反應,雖然想要和整個路網融匯貫通還不能做到,但是這套系統也確實展現出了一定的學習和處理的能力。
相關新聞